今年三月底,當我第一次踏足三期鍋爐脫硫現場時,設備的運轉聲伴隨著整個空間的脈動,那些縱橫交錯的管道如鋼鐵叢林般鋪展在眼前,令人頓感渺小。作為剛入廠的新人,望著高聳的脫硫塔與復雜的儀表盤,興奮之余亦夾雜著難以言說的陌生與敬畏——這龐大的工業(yè)機體,究竟如何有序運行?我能否真正融入其中?
初涉現場,紛繁復雜的工序流程曾讓我如墮云霧。脫硫塔、汽動泵、給水泵……這些書本上的名詞,在現場變成了冰冷龐大、需要精準操控的實體。記得第一次獨立巡檢,我轉暈了頭,差點錯過一個關鍵的巡檢點。幸運的是,經驗豐富的內操蔡智勇師傅成了我的引路人。他看我一臉茫然,于是帶著我從泵房入口開始,沿著工藝流向,逐個設備講解。我漸漸懂得如何解讀儀表上細微的波動代表什么,如何通過聽聲音、摸溫度、看液位等方式初步判斷設備狀態(tài),如何在煙氣參數變化時,根據吸收塔負壓和料位,初步判斷系統響應是否正常。這些看似平凡的操作,正是維系脫硫效率穩(wěn)定、確保環(huán)保排放達標的基石。蔡師傅常說:“流程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只有把流程刻在腦子里,把設備當成伙伴去了解,你才算入了門?!?/span>
四個月時光如梭,經歷了日夜輪轉的倒班生活,也經歷了不少考驗。一個記憶猶新的小夜班,現場相對安靜。我正跟著蔡師傅學習監(jiān)盤。突然,蔡師傅原本放松的坐姿瞬間繃直,他緊盯著DCS屏幕上工藝水箱的液位曲線,眉頭緊鎖——水位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下降,遠超出了正常補水調節(jié)的范圍!“不對!水位掉得太快!”蔡師傅的聲音帶著警覺。水位過低將直接導致工藝水中斷,連鎖引發(fā)整個脫硫系統甚至關聯鍋爐的非計劃停機,后果不堪設想!
沒有絲毫猶豫,蔡師傅雙手已在鍵盤和鼠標上飛速操作。他迅速將補水調節(jié)閥切至手動模式,一邊果斷地將開度大幅調高,一邊抓起對講機:“魏師傅!魏師傅!聽到請回答!工藝水箱DCS水位顯示異??焖傧陆?,我已手動加大補水!水位掉速異常,馬上去現場檢查水箱本體、出口管路和所有閥門狀態(tài)!快!”
“收到!馬上去查!”對講機里立刻傳來魏師傅干脆利落的回應和跑動的腳步聲。在到達現場后,魏師傅第一時間打開了工藝水箱進水旁路,然后對設備進行細致檢查??刂剖依?,蔡師傅和我緊盯著屏幕,加大工藝水箱補水后,DCS盤上液位顯示依舊大幅度波動,氣氛依然緊張,時間仿佛過得很慢。終于,魏師傅的聲音再次響起,帶著一絲如釋重負:“蔡師傅,現場檢查完畢!水箱本體無滲漏,出口管路閥門都完好,各手動門狀態(tài)正常!只是現場液位計顯示出現了問題?!痹瓉硎且粓鎏擉@!是儀表故障引發(fā)的“假警報”!蔡師傅緊繃的肩膀放松下來,臉上露出了釋然的神情,并通知了儀表班報修。蔡師傅對我說:“盤上發(fā)現異常要快,處置要果斷,這沒錯。但現場反饋就是我們的眼睛和耳朵,沒有魏師傅第一時間去核實清楚,我們可能就真當大事故處理了,甚至可能誤操作。”
這次有驚無險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,脫硫副操的工作遠非簡單的“看儀表、動閥門”。它要求時刻保持警惕,對關鍵參數的異常變化有敏銳感知和快速反應;它更要求對現場信息的充分尊重和對儀表可靠性的清醒認識;最重要的是,它要求盤上與現場像齒輪一樣精密咬合、信息互通。
從最初的慌亂無措,到現在能輔助主操完成一些基礎參數調整,我深知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前輩無私的指點和團隊的托舉。我開始主動思考每一次調整背后的原理與邏輯,也更深切地理解到規(guī)程的重要性、團隊協作的無價,以及“不盲信單一數據,現場核實是金” 的寶貴經驗。這份在實戰(zhàn)中獲得的領悟,遠勝于書本。我體會到,所謂匠心與成長,往往就蘊藏在日復一日對規(guī)程的敬畏和執(zhí)行、對細節(jié)的持續(xù)追問,以及在每一次“警報”響起時與戰(zhàn)友們協同應對的扎實功底之中。
這段渭化時光,如同將我置于青春與責任的熔爐中淬煉。運轉的鍋爐與精密的脫硫系統,既是宏偉壯闊的工業(yè)畫卷,更是我褪去青澀、走向成熟的堅實階梯。那些浸透了汗水與專注的日夜,終將凝聚為一名青年工人成長的印記。未來道阻且長,我將繼續(xù)扎根于這方滾燙的現場,以腳步丈量管廊,用責任守護指標——在渭化這片熱土上,在守護碧水藍天的征程里,以點滴之力,書寫一名新時代產業(yè)工人質樸而堅定的價值篇章。